礼教就是杀人吗?
讲《祝福》前收上来的学生预习作业里,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“礼教杀人”。用百度搜索“礼教”,相关搜索里全是“封建礼教”、“吃人的礼教”、“封建迷信”“封建思想”等等,可以看得出,在主流观念和人民大众的认知里,礼教跟封建和吃人是一个意思。但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?
我在课上问了句:礼教是什么?没多少学生知道。有同学根据课下注释说就是宋明理学。那理学又是什么呢?注释说是:它认为“理”是宇宙的本体”,把“三纲五常”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“天理”,提出了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的主张。
姑且不说课本注释对宋明理学的介绍存在断章取义之嫌。即使按照这个定义要不能把礼教就跟杀人联系起来。
礼教按儒家的原意,就是用礼乐来教化百姓。礼教有什么作用?孔子说的很好: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现代社会法律倒是越来越繁琐,但前所未有的恶人恶行也越来越多。如果人心都坏了,法律再严密也没用。我想当政者该汲取些孔子的智慧了。
即使宋明理学也没人们想像的那么不堪。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的伟大成就。有世界声誉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名作《中国哲学简史》对宋明理学做了高度评价。一些基本观点:“人达到视自己与万物一体正是仁的主要特征”(309);“万物本性天然是向着生命,这便是天地之仁”(310);“用‘气’的聚散来解释万物的生成与消灭”(311);“新的儒家试图从名教(道德、礼制)中寻求快乐,这是指生命的快乐”(317);“圣人的快乐是他内心状况的自然返照……圣人以己为乐,是因为他已经和道合为一体,乐的主体和乐的客体已经结合,圣人所乐的正是存在的这种状态”(318);“一物是它的理的实例,若没有某个理,便不可能有某个物”(324);诸如此类。我看不出这些观点跟吃人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。另,它与柏拉图的宇宙观有很多相同之处。
李泽厚先生的《中国古代思想史论》里对宋明理学也有精要的评析。一些基本观点:“将伦理提高为本体,以重建人的哲学”(224),“追求个体心性超越自身的有限感性存在,以达到 ‘参天地’的不朽形而上本体”(9),“强调伦理律令非功利、非感性的立法普遍性”(9)等等。由这些观点,可以看出宋明理学与18世纪的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。
以上理论,较为晦涩,不再赘述。
就拿大众熟知的三纲五常来说,“三纲”是“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”。以君臣关系为例,君为臣纲。君主要做臣子的榜样,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。臣子可以根据国君的表现来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态度。用孟子的话说就是:“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;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;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仇。”(《孟子·离娄下》)而并不是说国君就可以为所欲为,不受约束。
五常,是“仁义礼智信”(具体讲就是“君臣有义,父子有亲,长幼有序,夫妻有别,朋友有信”)。很多作品抨击所谓的封建礼教,也就是抨击仁义礼智信,是想造成个什么社会?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的社会。现在这个社会道德沦丧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,我觉得跟这一百年对“五常”,也就是礼教的一次次抨击有关。
有人会借宋明理学或礼教杀人,但这个责任不能由宋明理学来负责。就像斯大林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排斥异己,搞大清洗,在整个斯大林暴政时期,苏联死于非命的知识分子和普通公民数以百万计。这个责任该由暴君斯大林来负责,不能将责任推卸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上。再比如毛、朝鲜的金家王朝的做法等等,都是说一套,做一套。
理学家里有些人将理学的一些观点极端化,可称之为理学原教旨主义。这造成对人性和生命的戕害。我们需要自己辨析哪些是理学的基本要义,哪些是极端狂热的,而不是一棍子全打死。
我想我们对宋明理学已经妖魔化了快一百年了,是倒了该恢复一下它的真实面孔的时候了。
参考资料:
李泽厚:《中国古代思想史论》,安徽文艺出版社,1999年。
冯友兰:《中国哲学简史》,三联书店,2009年。